万柯访谈录:边沁主义与幸福悖论

2019-01-21 专栏&快讯 5089

访问者:万新宇,简称:万

受访者:柯玉鹏,某研究院院长,简称:柯


万:柯院长,上周与朋友小酌,席间,有人戏谑道2018活着够幸运,一朋友却说:“我不觉得活着够幸运!没死才够幸运”。这之间,有区别吗?

柯:理性上讲,活着和木有死并木有区别;但从情绪上讲,区别是有的。其实这类主观评价,尤其是选项的设计(活着够幸运V木有死够幸运),影响着我们对世界、以及对幸福的看法……

万:你是说,幸福也是一种主观评价?

柯:是的,它取决于自我感受。比如我周末斜躺在床上捧本书是一种幸福;黎律师穿上刚做的旗袍是一种幸福,而儿子则觉得再打十分钟游戏是一种幸福……

万:嘻嘻,一家人幸福观截然不同?

柯:木有错。幸福是什么?可能的答案木有一致的,有人说有爱有幸福,有人觉得有权力有幸福,有人说健康的身体才是幸福……

万:萝卜青菜吧?

柯:前几天网上有个小视频:朝鲜发布了全球203个国家的幸福指数,100分满分,中国、朝鲜、古巴占前三;而韩国18分排152,米国榜尾;另一个榜单是由世界经合组织发布的,幸福指数全球排名是:澳大利亚、加拿大、瑞典分列前三......

万:哈哈哈,你认为哪个榜单更靠谱些?

柯:我不说,你猜!其实,幸福感是一种感受良好时的情绪反应,一种能表现出愉悦心理状态的主观情绪。大部分人在谈论“幸福”时,一般指的是这种“幸福”……

万:难道与Money无关?

柯:呵呵,传统经济学以理性选择为基础。它假设,由于人是自私的,追求效用的最大化,所以,越富有越幸福……

万:这假设成立吗?

柯:如今,我们有了检验这一假设的证据。你看,当今的人们并不比20世纪50年代的人更幸福—尽管从物质条件上看,大部分人的生活比那时好很多,有木有?……

万:确实如此。

柯: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,较之我们的父母,我们的工作周更短了,40年前普通人每年醒着的时间一半花在工作上,如今只有30%,工作时间缩短了不少……

万:闲暇的时光更多了?

柯:木有错。但是,国人的幸福感并木有明显增加。有史以来渗透力最强、调查国家最多的幸福感研究,大概要算“世界价值观调查”,涵盖250个问题,考察500个可测变量。30年里调查显示尽管会有波动,但平均幸福水平基本木有大变化……

万:为什么呢?

柯:因为调查结果揭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重大发现,就是繁荣与幸福木有关系……

万:啊!

柯:你猜猜看,人们需要多少钱才能幸福?

万:多少钱?

柯:普林斯顿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发动了50 万米国人进行调查,结果发现,生活水平一旦达到了某个舒适标准(年入7.5万刀),再多收入也不能带来更多幸福(当然不同国度的舒适标准有差异)……

万:真的吗?

柯:是的,由于社会、生态等问题日趋尖锐,加之基尼系数的上升严重影响了人们对生活的自我评价......

万:还是“不患寡而患不均”?

柯:另外,虽然我们的文化对金钱的追求很疯狂,但比起其他东东来,我们对金钱的感觉并木有那么敏感。幸福感的增加速度比起金钱刺激强度本身要慢很多……

万:什么意思?

柯:物理强度(刺激)和主观感觉之间的变化符合幂律曲线。比如说,你小时候,你妈给你10元压岁钱,这让你很高兴,对吧?现在你来仔细想一想:要让你双倍开心,你妈得给你多少钱呢?

万:有“双倍开心”的说法吗?

柯:呵呵,根据研究:答案是40元。不光开心的感觉,热、冷、滋味、气味、震动、价格等等都具备这样的特质,这叫一贯连续性,是物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……

万:那,幸福与什么有关?

柯:研究发现下列因素能给人带来幸福感:社会联系、信任、帮助群体中的其他人。你别撇嘴,想想当年的远祖只是灵长动物中的一个渺小分支,即要跟其他动物竞争,还要逃避食肉动物,还要跟严苛的环境斗争……

万:你是说,“抱团取暖”是优选项?

柯:当然,所以,幸福感是进化形成的代理机制(注1),用于指导祖先如何与他人共事。出于进化的设计,最能满足我们基本需求的东西,才感到最为幸福……

万:这还像有些脱节?

柯:金钱和幸福脱节是两个因素造成的:先天性和相对价值。我们很容易觉察出自身的幸福还是不幸,这一半是由基因决定的……

万:这个结论好像与直觉一致?

柯:你看,我们身边就有这样的人,哪怕遭受万千磨难,对待生活仍是一副无忧无虑的样子,有木有?

万:还真是这样子。

柯:我们身边还有另一种人,生活各方面都挺不错,可却总是脾气暴躁爱发火。根据对基因的现有认识,我们最好还是克制一下喜欢将一切归咎于环境的倾向,承认天性的重要性……

万:你这不是基因决定论?

柯:NoNo。问你个问题,在同等条件下,你是愿意自己每年挣10万元其他人挣5万,还是你挣20万其他人挣50万元?

万:没搞懂,什么意思?

柯:就是说,假如其他一样,你是愿意自己的收入是别人的两倍,还是自己的收入翻番,可不及其他人的一半?令人掉下巴的答案是,多数人都选第一种:宁肯自己的收入是别人的两倍,哪怕它缩水一半……

万:这心理好奇怪呀。

柯:一点不奇怪。一位自媒体的朋友说:“对一个男人来说,哪怕你年收入只有1000块,但只要这钱数比你姐夫还多,你就是个富人”……

万:哈哈哈,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?

柯:木有错!打从19世纪边沁主义哲学兴起开始,经济学家、政治家和政策制定者就一直深信:获得感的提升,能增强大众整体的幸福感……

万:边沁是谁?

柯:杰里米.边沁是英国的经济学家、功利主义哲学的开山祖。他认为:人世受制于苦与乐的统治,这两个主宰是人的本性,因而人类的基本规律主要是“避苦求乐”......

万:这就是功利主义的原则?

柯:对,所以,边沁主张快乐和功利才是人类的需要,人的行为可以由幸福和痛苦来衡量……

万:幸福还能度量?

柯:木有错。边沁设计了一套算法来衡量幸福:纯度(不按相反感觉行事的几率);强度(愉悦的力度);近似度(愉悦在时间和场合的相似性);确定度(愉悦的确定性);繁殖度(按照同类感觉行事的几率);范围(愉悦涉及的人数);持久度(愉悦持续的时间)……

万:乖乖,搞这么复杂?

柯:不仅如此,边沁还力图把“快乐算法”视为立法的依据,把改革的标准定位成如何使人避免痛苦,“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可能的快乐”就成了行动的原则......

万:这原则有点儿模糊呀?

柯:不要小瞧了这原则,你试一下,当你把这儿的”快乐“换成”资产“这类具体的东西时,就会不知不觉地承认了这原则,也就是说,行动是不是好的,取决于结果在多大程度上是”有用的“......

万:有点白M黑M的意思?

柯:不过,很难有政府在制定政策前,采用他的“快乐算法”进行民意调查。一是人工成本高、难落地,二是对幸福的理解五花八门,主观情绪及相互比较,强烈地影响着我们对生活的感受……

万:也就是说:根本没有幸福的客观标准?

柯:木有。这就是为什么经济学家称其为“快乐水车”—永不停息地转永远也达不到的目标。而边沁的功利主义就在于强调一切的可计算和追求利益的最大化……

万:能不能举个例子?

柯:例如,早年的福特汽车曾有个设计缺陷,但福特公司通过计算发现:缺陷导致的事故赔偿金要低于改正这个缺陷所需的资金。于是,缺陷一直都在……

万:这也太实用主义了吧?

柯:功利主义从18世纪末产生至今,对西方经济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。近些年对我国也发生了深刻的影响,并与实用主义一起侵蚀着中国的方方面面,特别是大学校园……

万:你指教育”产业化“?

柯:纵观教育发展史,从近代偏重教学的英式大学,到偏重研究的德式大学,再到集教学、研究与服务为一体的美式大学,无论哪种大学的教育模式,在生成、演变的过程中都蕴含着理想主义色彩……

万:理想主义?

柯:就是“非功利性”。康德说:非功利性是一切终极价值的条件。在他看来,大学的“非功利性”和“求真”是大学的核心,大学要“为真理而真理”,反对“为功用而学术”的功利主义……

万:当今的大学就是以就业率来衡量教学成就的呀?

柯:木有错!我刚看到一份2018高校就业最强排名榜:清华、北大和浙大赫然占前三。理查德·莱文是享誉全球的教育家,他曾说过:“如果一个学生从耶鲁大学毕业后,居然拥有了某种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,这是耶鲁教育最大的失败。”……

万:嗯~ o(* ̄▽ ̄*)o?

柯:因为他认为,专业的知识和技能,是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,在大学毕业后才要去学习和掌握的东西,那不是耶鲁大学教育的任务……

万:在国内,那可就凉凉了。

柯:呵呵,莱文在他的演讲集《大学的工作》中这样说:“本科教育的核心是通识教育,是培养学生批判性独立思考的能力,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。”……

万:什么是通识教育?

柯:通识教育liberal education,即“自由教育”,是对心灵的自由滋养,其核心是——自由的精神、公民的责任、远大的志向。deucere拉丁语词根的意思是:领出来,带出来,诱出来,唤起……

万:目前好像还行不通吧?

柯:国内大学还木有摆脱以“实用理性”为核心的思维定势,过度重视科学的“使用价值”而非科学的“价值”,过分地把科学工具化、功利化……

万:没办法,好像上下下下都被裹挟着向前跑。

柯:木有错!我女儿七岁,去年刚入小学。每天埋头在书桌前用功。我上前一看,全是教辅书,便问她,“我给你买的《经典儿童文学》去哪里了?”

万:有时间看吗?

柯:她头也不抬来了一句:“老师说那种书木有用,要抓紧时间学有用的”,我竟无言以对……

万:让我们回到主题,什么是真正的大学教育?

柯:”教育不是学会知识,而是习得一种思维方式(华莱士语)。2017年8月29日哈佛开学典礼上,校长德鲁·福斯特对新生致辞说:教育的目标是确保学生能辨别“有人在胡说八道”......

万:什么,什么?

柯:自由发挥个人潜质,不为功利所累,与此同时,学会独立思考、选择,拥有信念、自由,这才是教育的目的,也是终身学习的基础,更是获得幸福的终极能力……

万:太精彩了!柯院长,谢谢你。


2019年1月21日于龙岗 备注与参考

注:代理机制: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进行的,即代替被代理人进行的行为。

参考:360百科

参考:《当经济学遇上生物学和心理学》,著者:迈克尔.舍默,译者:阎佳,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,2009年7月第一版

参考:特色文萃《哈佛大学教授:教育的目的不是学会一堆知识,而是学会一种思维》


扫描二维码

手机扫一扫添加微信

0755-26719988(工作日) 扫描微信